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付朝阳
出 处:《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2年第2期101-104,共4页Practical Clinical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摘 要:目的:研究茯苓泽泻汤加味联合通络止眩针法治疗痰浊中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河南省武陟济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痰浊中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60例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单独治疗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单独治疗组基础上给予茯苓泽泻汤加味联合通络止眩针法治疗),各30例。比较两组中医症状积分、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指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眩晕障碍量表(DHI)、简易生活质量量表(SF-36)、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两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结果:联合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单独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眩晕、胸闷心悸、呕吐痰涎、头痛、头重如裹、小便黄、失眠多梦、烦躁易怒积分均低于单独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高于单独治疗组,搏动指数均低于单独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血浆比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均低于单独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DHI评分低于单独治疗组,ADL评分、SF-36评分均高于单独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痰浊中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采用茯苓泽泻汤加味联合通络止眩针法治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关 键 词: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痰浊中阻型 茯苓泽泻汤加味 通络止眩针法 眩晕障碍程度 生活质量
分 类 号:R743.3[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23.10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