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徐杰[1] Xu Jie
机构地区:[1]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出 处:《社会科学动态》2022年第4期100-107,共8页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语境诗学的理论流变与当代价值研究”(项目编号:19FZWB028)。
摘 要:从意义实体论与意义语境论的争辩理论反思中,我们认为文学意义并非内在地固定于文学符号之中,而是一种文学语境各要素关系的生成物。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由于其意义和语言的同一性和“在之中”性,必然作为一种语境性的存在。不过广义的文学意义应该包括“文学意义”和“文学意味”。文学意义是具有明晰性和可言说性的存在,它主要取决于文学的情境语境层,情境语境作为“社会的周遭世界”在一种具体性(当下性、共同性和同步性)之中与文学文本发生意义关系。文学意味具有模糊性和不可言说性,它来自于文学的“社会—文化语境”层。因为文学“社会—文化语境”不是单数的“语境”或者此时此刻的当下语境,而是一种“语境群”的叠加和融合;是一种客观确定的、具有模式化内容的、具有公共性的“语境群”,故而具有时间纵深感和空间无限感。文学意义除了存在于文本符号形式层面和作品周遭的物性情境,还生成于与人所内居的生活世界勾连的公共语境中。文学作品通过公共语境生产着意义,而不仅仅接受着公共语境的意义“填充”。文学作品对公共空间具有介入性,使得文学的意义在公共语境之中得到增殖。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3.59.198.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