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森斯坦影像与艺术史方法论论争  被引量:5

The Films of S. M. Eisenstein and the Debate on the Methodology of Art History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缴蕊 Jiao Rui

机构地区:[1]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出  处:《文艺研究》2022年第3期118-129,共12页Literature & Art Studies

摘  要:乔治·迪迪-于贝尔曼重新解读了爱森斯坦的电影影像,并对罗兰·巴特在《第三意义》中对“直义”与“钝义”的划分进行了批驳。这场“隔空论争”开启了迪迪-于贝尔曼关于哀悼与哭泣的图像史研究,使他得以将瓦尔堡的“激情程式”概念由静态图像领域延伸到对动态图像的处理和解读之中。迪迪-于贝尔曼与巴特在“钝义”概念的界定、艺术对情感的再现方式,以及不同图像体制中情感模式的区分方面均有分歧。通过分析爱森斯坦的电影创作,恰好可以揭示这些分歧背后的艺术史方法论问题。同时,他的艺术理念也促成了电影学范畴内的蒙太奇理论与普遍意义上的图像与艺术理论的接驳。

关 键 词:爱森斯坦 贝尔曼 罗兰·巴特 情感模式 静态图像 电影创作 电影影像 迪迪 

分 类 号:J905[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J110.9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