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丁四新 Ding Sixing
机构地区:[1]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84
出 处:《广西社会科学》2022年第3期88-96,共9页Social Sciences in Guangxi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出土简帛四古本《老子》综合研究”(15ZDB006)。
摘 要:“灾异”具有多方面的含义。天人感应意识下的“灾异”既是神迹,又是精神现象物。汉儒推阐灾异说的目的在于谴告人君、限制君权、展现民意和维护国家权力的民本指向。灾异思维形成于殷周之际,上升为灾异哲学是在西汉中后期。西汉经学灾异说包含着天人感应、象征、阴阳五行和关联性四种基本思维形式。《洪范》庶征畴具有天人感应和一般灾异学说的特征,与汉人的五行灾异说很相近,因此前者是后者的正源和本源。西汉中后期是中国古代灾异思想和灾异思维发展的高峰,可分为阴阳灾异说和五行灾异说两系。《洪范》五行灾异说在西汉后期又具有总括诸灾异说的作用。邹衍的阴阳五行说不是形成汉代经学灾异说的必经阶段,汉代经学灾异说的直接理论来源应是《尚书》《春秋》的灾异说,汉儒反于五经而得之,并借助于四种基本灾异思维形式对其作了推衍和重新构造。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119.13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