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舒翠玲[1]
机构地区:[1]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艺术学院,广西崇左532200
出 处:《喜剧世界(中旬刊)》2021年第11期63-65,共3页
基 金: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立项的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桂西南音乐舞蹈类非遗文化生存现状的考察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KY0633。
摘 要:民歌是一个民族最原始的艺术形式之一,它记录着一个民族土生土长的风土人情。“歌海”的广西,因为有壮族民歌而显得精彩纷呈。壮族民歌非常丰富,涵盖了壮族居民的点点滴滴,从日常劳作到文化内涵,都在民歌中“详细记录”着。广西壮族民歌的发源是在少数民族的文化底蕴中不断孕育而来的,其地域特色及其浓郁。广西壮族民歌因其独到的特色,成为中国民歌中的瑰宝。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语境下,对传统民歌的保护和发扬是极其重要的工作,而对其历史的研究和现状的剖析是传承工作的前提。因此,本文主要梳理了广西壮族民歌的历史变迁及其发展,结合数据时代网络传播和旅游传播的生存现状分析,阐释广西壮族民歌传承的意义。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