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后目标温度管理的最新评价  被引量:4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李佩娟 龚平[1] 

机构地区:[1]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大连116011

出  处:《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2年第4期432-435,共4页Chinese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摘  要:近60年来, 尽管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相关领域的研究取得很多进展, CPR技术的普及也备受重视, 但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患者的预后仍不容乐观[1]。CA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后脑损伤是其死亡的主要原因[2]。因此, ROSC后脑保护一直是治疗的重点和难点[3]。随着2002年2篇关于CA后亚低温治疗有里程碑意义的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4,5], 亚低温治疗受到持续关注并被2005年及以后的各版《美国心脏病协会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简称为CPR国际指南)和国内专家共识重点推荐为ROSC后昏迷患者脑保护的唯一治疗方法[1,6,7,8,9,10,11,12]。鉴于对目标温度的不断探索和新证据的出现, 2011年5个专业协会建议将"治疗性低温"一词替换为"目标温度管理"(targeted temperature management, TTM), 这意味着控制性目标温度的范围很广, 甚至包括控制性常温[13]。2015年CPR国际指南将TTM的目标温度从32~34℃调整为32~36℃[8]。

关 键 词:亚低温治疗 心脏病协会 国际指南 自主循环恢复 心肺复苏 昏迷患者 心脏骤停 

分 类 号:R459.7[医药卫生—急诊医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