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笑点”到“笑场”——论《雷雨》的观众接受嬗变  

From Punchline to Undue Laughter during the Performance:Changes in Audience Reception of the Drama Thunderstorm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刘方政[1] 张倩 Liu Fangzheng;Zhang Qian

机构地区:[1]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出  处:《山东社会科学》2022年第3期80-86,共7页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摘  要:由于受传统戏曲悲喜穿插手法的影响和对观众欣赏习惯的充分尊重,曹禺在《雷雨》中设置了两个颇具喜剧色彩的人物(鲁贵、周冲)和数个喜剧性的对话场景,因而在20世纪60多年的演出中,《雷雨》虽然有为数不多的几个“笑点”,但观众的审美感受总体上来说是悲愤和压抑。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观众对惨烈的情节和人物的不幸缺乏情感共鸣,剧场中竟然出现了大范围、高频率的“笑场”。通过对不同剧团舞台演出的统计、比较与分析,“笑场”有着较为一致的原因:观众对剧作展现的当时社会生活日渐隔膜,社会语境的变迁导致观众对舞台语言的理解出现偏差,观众的接受心理和期待视野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以及二度创作的失误。

关 键 词:《雷雨》 笑点 笑场 观众接受 经典话剧传播 

分 类 号:I207.3[文学—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