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我国大气细颗粒物污染的急性健康风险及防治建议专家共识编写组 中华预防医学会环境卫生分会 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分会 施小明[2] 段广才[3] 陈晨[4] 李淞淞 齐金蕾[5] 杨汀[6] 刘芳超 陈仁杰[8] 张晓敏 邓芙蓉[10] 王琼[4] 杨海燕[11]
机构地区:[1]不详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人群健康重点实验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北京100021 [3]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郑州450001 [4]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 [5]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6]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7]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流行病研究部 [8]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9]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10]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11]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出 处:《中华医学杂志》2022年第18期1341-1350,共10页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
基 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0206500);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DQGG0401)。
摘 要:本专家共识编写组通过对我国大气污染防控成效、大气细颗粒物(PM_(2.5))的急性健康效应及大气污染防治的健康收益进行了全面梳理分析,主要发现如下:近年来我国大气PM_(2.5)污染总体防控成效显著,2020年我国大气PM_(2.5)年平均浓度较2013年降低明显,但当前我国大气PM_(2.5)污染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处于较高水平;短期暴露于大气PM_(2.5)显著增加我国居民死亡风险,特别是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风险,同时还会显著增加上述两类系统疾病的发病风险;持续性PM_(2.5)重污染天气大幅增加人群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病和死亡风险,且重污染天气持续时间越长、PM_(2.5)浓度越高,健康影响更为严重;大气PM_(2.5)化学组分与健康危害程度存在关联,其中含碳组分、部分无机盐及重金属元素与PM_(2.5)的健康危害密切相关;大气PM_(2.5)短期暴露可引起反映人群早期健康损害的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相关生物效应标志物水平的变化,继而造成人体各系统的损害;儿童、老年人和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其PM_(2.5)暴露的健康损害高于一般人群,是大气PM_(2.5)污染暴露的脆弱人群;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实施显著改善人群健康,无论长期还是短期执行的大气污染防控行动均可改善空气质量,降低由此引起的健康损失,同时个体防护干预措施可显著降低大气PM_(2.5)短期暴露的健康损害。鉴于当前我国大气PM_(2.5)污染状况,基于现有急性健康风险的科学研究,提出三方面建议。(1)大气PM_(2.5)污染防治政策建议:持续加强清洁能源的广泛使用和高效发展;继续推动工业产业升级;着力控制交通领域污染;不断完善大气污染治理现代化体系;逐步开展环境空气质量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探索纳入保护健康效应评价在内的大气污染防控政策后评价。(2)大气PM_(2.5)污染防治公众健康防�
关 键 词:空气污染 细颗粒物 短期暴露 急性健康效应 健康防护
分 类 号:X513[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R122.2[医药卫生—环境卫生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