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 杨新健[2] 张鸿祺[3] 刘建民 李天晓[5]
机构地区:[1]不详 [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北京100070 [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北京100053 [4]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上海200433 [5]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郑州450003
出 处:《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22年第5期433-441,共9页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基 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13008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072036)。
摘 要: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已得到多项大样本临床研究的证实,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颅内动脉瘤,如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梭形动脉瘤、串联动脉瘤、血泡样动脉瘤等,传统动脉瘤瘤体内填塞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不同于以往的动脉瘤瘤体内填塞,血流导向装置(flow diverter,FD)是通过改变载瘤动脉内的血流方向以减少或减弱动脉瘤内的血流冲击,达到动脉瘤瘤体内血液滞留和血栓形成的目的,最终在FD表面和动脉瘤瘤颈处形成新生内皮细胞,实现动脉瘤的完全闭塞和治愈;与此同时,也实现了载瘤动脉的重建,并降低了动脉瘤复发再通的风险[1]。一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经传统血管内治疗后(弹簧圈栓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的复发再通率为20%,而再治疗率为10%[2]。而与之相比,采用FD治疗后的颅内动脉瘤再通,目前却罕有报道。
关 键 词: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血流方向 血流导向装置 载瘤动脉 弹簧圈栓塞 血流冲击 Meta分析
分 类 号:R743[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