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冯璐
机构地区:[1]不详
出 处:《国家人文历史》2022年第10期72-77,共6页National Humanity History
摘 要:世人说到苏轼的才华,总喜欢用他在嘉祐二年(1057)高中进士的一段轶事来举例。当时阅卷考官梅尧臣在读到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后击节赞叹,将此文判为第一名考卷,推荐给主考官欧阳修。欧阳修看过后也深觉此文语言酣畅、说理清晰,在一众或浮华空洞,或生涩拗口的“西昆体”“太学体”中独具风骨,正符合自己革除场屋之弊,为国家选拔真正有用人才的初衷。但此文风格与自己的学生过于相似,为避嫌,欧阳修M后H将此卷取在第二名,后来才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苏轼。而被误认为是作者的“倒霉”学生便是曾巩,他的同场作文《刑赏论》也流传至今,有心的读者可以拿来和苏轼对读一下。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