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王子健 Wang Zijian
机构地区:[1]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 处:《文艺研究》2022年第5期64-74,共11页Literature & Art Studies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世纪中国文学学术话语体系的形成、建构与反思研究”(批准号:20&ZD280);北京市博士后科研活动经费资助项目“1930年代大众化诗潮中的拟歌谣实践研究”(批准号:2021-ZZ-156)成果。
摘 要:在中国歌谣发展史中,清末民初的“拟歌谣”风潮有重要过渡意义。在《新小说》的“杂歌谣”栏目中,梁启超等人试图通过模仿歌谣恢复中国诗歌的音乐性及社会教育功能,以实现对古典诗词的“诗界革命”。此后,白话报刊登载的拟歌谣多采用“俗曲新唱”模式,即套用歌谣曲调表达启蒙主题。作为传播启蒙观念的教育工具,近代拟歌谣具有两歧性:其内容属于知识分子,形式属于普通民众。“五四”歌谣运动认为,这是一种“假作歌谣”,而真正的“自然歌谣”是民众情感的“自然流露”,其中情感与语言并无二致,因此反对近代文人对歌谣之音乐特质及社会教育功能的强调。对歌谣文体的不同认识,体现了“五四”新文学运动相较于近代文学改良思潮的突破。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5.203.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