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王洋 王岳军 张培震 张进江[3] 张波[3] 刘静[4] 周人杰 王伟涛 张会平[6] 李长军
机构地区:[1]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省地球动力作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广州510275 [2]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珠海519082 [3]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地质系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 [4]天津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院,天津300072 [5]School of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QLD 4072,Australia [6]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
出 处:《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22年第5期777-802,共26页Scientia Sinica(Terrae)
基 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21A1515011631、202102020490和2019B151512001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U1701641和41802213);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编号:2019QZKK0703)资助。
摘 要:青藏高原东南缘位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带东侧的斜向汇聚区,新生代以来经历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和剥蚀改造.区内发育哀牢山-红河剪切带、高黎贡-抹谷剪切带、崇山-临沧-因他暖剪切带等重要构造边界,控制地体的挤出与旋转;块体内部发育呈共轭几何关系的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系,调节陆内变形.综合已有的地质观测、地貌分析以及年代学数据,我们厘定了该区新生代构造热事件时序格架与构造变形样式,揭示了边界构造在早渐新世-早中新世对青藏高原物质向东南逃逸起着控制作用,梳理了北东向大盈江断裂、龙陵-瑞丽断裂、南汀河断裂以及北西向红河断裂、维西-乔后断裂、澜沧-耿马断裂等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及其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重点厘定断裂运动学性质转变的启动时间,探究区域断裂体系构造反转时序迁移规律及受控的动力机制.结合地球物理和大地测量等资料,系统分析该区主要走滑断裂体系现今活动性及动力学背景,揭示了在中-晚中新世以后边界构造对陆内主要地体的应变承载效应逐渐减弱,青藏高原东南缘在高原扩展过程中经历了从应变集中(块体侧向挤出)到弥散变形的转变.通过梳理该区新生代浅表构造响应及其与深部动力过程的耦合关联,探讨青藏高原的生长过程.
关 键 词:新生代 青藏高原东南缘 边界构造 共轭断裂体系 构造演化
分 类 号:P548[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188.5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