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廖明君[1] 刘远峰 LIAO Mingjun;LIU Yuanfeng
机构地区:[1]广西民族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2]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南宁530006
出 处:《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113-123,共11页JOURNAL OF GUANGXI MINZ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宗教美术史”(项目编号:17ZDA237);2021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艺术人类学视域下的乡傩艺术叙事研究”(项目编号:YCBZ2021057)。
摘 要:在驱傩仪式中,驱傩主角首先由兽类充当。随着人类在驱傩叙事中主体地位的日益凸显,驱傩主角又逐渐演变为由人类和兽类共同充当,直至最后完全由人类本身充当。傩面具造型也相应地呈现出从“兽面造型”到“半人半兽造型”、再到“人面造型”的发展趋势。其文化动因在于:傩面具赋予了巫师穿越不同世界的跨世界同一性,是巫师往返于现实世界与可能世界之间的可通达渠道;它在造型上与人面面具的相似度越大,驱傩可能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可通达性愈强,叙事距离愈近;这种相关性表现在傩面具造型的演变之中就是人面造型要素逐渐递增,兽面造型要素逐渐减少,直至最后完全消失。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