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张淑娟
机构地区:[1]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大连116023 [2]暨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广东广州510632
出 处:《学术界》2022年第6期53-62,共10页Academics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共产党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百年历程与基本经验研究”(21AMZ002)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适应时代需要相继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两个共同体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是中华民族自我意识在新形势下的再度彰显与主体性的重新确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则是对人“类本质”的积极回应。二者的提出有共同的理论渊源和文化背景,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脉络、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等方面具有价值上的内在统一性。而从现代政治的权力来源、两个共同体理念的内在逻辑差异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性等三个方面看,在实际践行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又存在巨大张力。国家作为“虚假的共同体”既是人类进入更高阶段的必经环节,也成为进入更高阶段的障碍。毫无疑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难能可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是对国家狭隘性的超越,是增进人类共同性和推进全球性政治单位构建的良好开端,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真正的共同体”之进阶之路。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