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席格[1]
机构地区:[1]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河南郑川450002
出 处:《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63-71,共9页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北朝审美观念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FZXB013)。
摘 要:丘墟,相较于废墟,在审美维度更契合于中国历史与文化本身。丘墟审美虽没有直接形成系统的理论建构,但通过梳理丘墟审美文学作品足以见出其生成、展开和书写的内在理路。作为美好事物被毁甚至消逝后的空间样态,丘墟因原生空间所承载的生存理想和多元价值的毁灭,得以激发富有“悲慨”特征的审美活动。作为一种环境审美,无论是亲历者之于现场丘墟还是后来者之于迹类丘墟,都是在以“悲”为主基调的丘墟气氛作用下,诉诸以流动性观赏为主的审美方式展开的。在丘墟审美过程中,审美者通过“身体”整体性感知丘墟空间,同时发挥审美想象建构丘墟原生空间,从而在昔盛今衰的强烈对比中融入复杂情感,展现出对人生、家国、历史乃至宇宙的感悟。丘墟审美所促发的文学书写,具有鲜明的叙事性特征,即基于丘墟审美物象营构出丘墟审美事象,进而创构出丘墟审美意象甚至丘墟原生空间意象。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7.176.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