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邹颖(译)
机构地区:[1]不详
出 处:《中国康复》2022年第7期423-423,共1页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摘 要:与脑卒中相关的最常见的运动障碍是手指伸展无力。既往涉及大脑半球卒中患者的研究表明,机器人训练在治疗效果上与传统疗法相当。由于肌肉振动可以增强运动感觉和痉挛肌肉的松弛,本研究评估了机器人联合肌肉振动训练的治疗效果。符合条件的患者年龄为18~80岁,首次发生皮质或皮质下卒中。Fugl-Meyer上肢评分基线时为6~43(FMA-UL评分,卒中后>5周)且患肢腕部和至少一根手指可自主活动。受试者被随机分配接受18~30分钟的安慰剂干预或机器人+振动训练。在机器人训练过程中,该设备以80脉冲/s的速度提供辅助运动、生物反馈和拮抗肌肌肉振动,然后是6s 60脉冲/s的训练。评估指标包括卒中影响量表、改良Ashworth量表、Ranchos Los Amigos和FMA-UL。主要结果变量是FMA-UL评分从基线到随后随访数据的变化。比较了完成至少15次训练的22名参与者的数据,与安慰剂组相比,测试组的FMA-UL评分显着提高(P=0.01)。安慰剂组与治疗组的得分差异超过了最低临床重要差异(MCID)。在第二阶段,交叉组的FMA-UL评分有显著改善(P=0.003),同时上肢力量评分也有改善。结论:这项对脑卒中亚急性期中重度上肢损伤患者的研究发现,机器人训练结合振动可产生临床意义上的功能增益。
关 键 词:安慰剂 急性脑卒中 皮质下 上肢损伤 辅助运动 拮抗肌 生物反馈 运动障碍
分 类 号:R74[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26.82.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