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性分析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家族性猝死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沈岳松 张国兵[2] 张晓明 杨向红[3] 朱蔚[3] 

机构地区:[1]仙居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台州317300 [2]浙江省人民医院/杭州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质量管理办公室,杭州310014 [3]浙江省人民医院/杭州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急诊重症中心,杭州310014

出  处:《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2年第7期957-959,共3页Chinese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基  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计划(2019KY314);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2021ZB019)。

摘  要: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catecholaminergic polymorphous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CPVT)是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inherited arrhythmogenic diseases, IAD), 第一例病例报道于1975年[1], 是一种罕见的原发性心脏电紊乱, 多无器质性心脏病, 以运动或情绪激动诱发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bidirectional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bVT)或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pleo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pVT)为特征, 部份病例可发展为室颤, 出现晕厥, 甚至猝死, 是年轻人心脏骤停和猝死的重要死因。未经治疗的CPVT, 患者到30岁时病死率高达31%, 约60%~80%的未经治疗的患者在40岁之前出现过晕厥或心脏骤停[2,3]。国内CPVT研究不多, 有散在病例报道, 总体认识不足。随着基础生命支持培训在医院内外的广泛开展, 旁观者CPR越来越多的被应用, 院外心脏骤停者复苏成功率逐年增高[4], 但是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仍然多见, 因此医务人员对于有家族史的IAD的认识需要加强, 对明确诊断的CPVT需要进行相应的评估、监测及预防等医疗干预, 防止恶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的发生。

关 键 词:遗传性心律失常 多形性室速 儿茶酚胺 病例报道 心脏骤停 猝死 晕厥 

分 类 号:R459.7[医药卫生—急诊医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