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冯宝江
机构地区:[1]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出 处:《文化学刊》2022年第4期58-61,共4页Culture Journal
基 金:山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校企合作视域下山西非遗舞蹈模式下的教学与研究”(课题编号:GH-21259)的研究成果。
摘 要:山西省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不仅仅是民歌的海洋,更是舞蹈的故乡。在种类繁多的舞蹈当中,秧歌作为其中最为耀眼的民间歌舞形式遍布山西省各地,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武乡顶灯秧歌”主要是分布在长治市武乡县一带别具风格的秧歌形式。独具一格的道具——顶灯、阿娜多姿的舞蹈动作、热情奔放的表演风格使之成为山西民间秧歌文化中的一支奇葩。武乡顶灯秧歌的题材丰富,内容贴近生活,反映了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的场景,生动地再现当地的风土人情。纵观武乡顶灯秧歌的发展过程,从萌芽到发展再到鼎盛无不倾注了民间艺术家的种种艰辛和努力。时至今日,顶灯秧歌的发展面临很大的考验:外部环境恶劣,观众逐渐流失;内部创作匮乏,演员青黄不接;剧团缺乏资金,优秀作品太少。这一系列问题给武乡顶灯秧歌带来重重困难,也时刻提醒着现在的艺术工作者加强对这一优秀文化遗产进行研究与保护。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