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顾涛[1] Gu Tao
机构地区:[1]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出 处:《艺术学研究》2022年第4期13-26,共14页Chinese Journal of Art Studies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专项“《通典》边疆史地文献的史料来源及疏误集证”(项目批准号:2018VJX103);清华大学领军人才支持项目“《通典》的史源与早期亚洲内陆边疆”(项目批准号:2019THZWLJ26)阶段性成果。
摘 要:中国的社会礼俗与制度结构,在魏晋至唐宋间发生了巨变。从坐姿上看,秦汉以前可称为“跪坐时代”,唐宋以后则为“桌椅时代”,这一转变的中间状态便是“踞坐”的出现,《北齐校书图》(宋摹本)中“一人坐胡床”的坐姿可为明证。然而在南朝刘宋时期,祇洹寺的僧侣们踞坐而斋食,却遭到以范泰为首的士大夫的激烈反对,由此引发了一场踞食之争的政治事件。在礼教主义者的观念中,按照膝盖/脚底是否着地为标准,构成了“跪—跪坐—跏趺”和“蹲—箕踞—踞坐”两个系列坐姿的分水岭,后者难以被接受。然而,魏晋之际玄学对“礼教之反动”,使旧礼教的弊端日益彰显,其后又经佛教等外来文明的再冲击,固守礼教者必然以失败告终。坐姿的演变所折射出的,是中国社会礼俗与民生日用的方方面面均悄然发生变迁,更是制度整体上的结构性变迁。从《史记》“八书”以“礼乐”为首,到《通典》“八门”以“食货”为首的制度撰作体例更新,即可视为这一变迁的缩影。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191.9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