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罗恬漩
机构地区:[1]同济大学法学院
出 处:《法治论坛》2021年第4期212-225,共14页Nomocracy Forum
基 金:201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背景下法官职业流动实证研究”(项目号:18CFX028)阶段性研究成果;上海市级科技重大专项“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关键核心技术”(2021SHZDZX010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摘 要:在民事诉讼中,送达是沟通法院与当事人的必要纽带,也是维护当事人诉讼权利和有效推动诉讼进程的重要保障。但长期以来,由于法院和当事人之间在送达问题上权责不明,且对法院科以较重的送达责任,直接导致当下司法实践中的送达困局。然而究其根本,却是我国民事诉讼在从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转型过程中,只是侧重于实体方面的证明责任变化,却未能兼顾程序性事项证据提出责任的结果。因此,要解决送达问题,可借鉴美国当事人主义模式下的送达规则,同时重新审视和梳理我国民事送达程序中当事人的证据提出责任,促进民事送达由法院全责型向法院、当事人权责匹配型转型,多方合力和制衡,解决民事送达难困局。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38.17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