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罗振亚[1]
机构地区:[1]南开大学文学院
出 处:《文艺争鸣》2022年第5期1-3,共3页
摘 要:踏入21世纪门槛的2001年,有记者还在《光明日报》上撰文《中学语文:诗歌遭遇尴尬》,感慨学生对诗歌的淡漠,断言新诗成了生活中有无皆可的文体。那时,诗歌中心地位的旁落,确使每位诗人都面临着“写还是不写”的“噬心”拷问。可是,刚刚20多年光景,曾经的沉寂已经一扫而光,甚至不少人感觉当下诗坛的氛围堪称朦胧诗后最好的。21世纪新诗从黯淡到“红火”的生态逆转,固然源于其“及物”选择、本体自觉与个人化写作落地等方面的重构,更和诗人们的写作“换笔”休戚相关。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5.17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