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理讼与西周法官理想型--《诗经·行露》新释、解读与今鉴  

Zhao Gong’s Trial and Ideal Type of Judge in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New Interpretations and Modern Values of“The Path Are Drenched with Dew”of The Book of Songs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李平[1] Li Ping

机构地区:[1]清华大学法学院

出  处:《甘肃政法大学学报》2022年第5期44-54,共11页Journal of Gansu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基  金: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春秋》判例法研究”(2019THZWLJ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旧注以《诗经·行露》为守礼女子控诉非礼男子之辞,皆误.实则此诗为男子基于贵族身份提起特殊审判程序,召公受理诉讼作出的判词.全诗意在驳斥男子合法但不合礼的婚姻主张,以此宣示须以“德”统摄政、法乃至一切社会关系.诗中蕴含礼、法矛盾和德位、德礼冲突,恰好彰显理讼者的职责与使命,即不仅要作出判决,也要融贯相冲突的道理、事理、情理、法理,使之和谐.此即周人所塑造的召公式的法官(理官)“理想型”.这一西周的司法实践,可见诸师旂鼎、[亻朕]匜等铭文.《行露》式审判表明,法官的角色远不止是通过作出判决解决纠纷和维持“正义”,更应是理、德与政治正当性的象征.这种设置颇合于当前中国法律环境和民众观念,可为镜鉴.

关 键 词:《行露》 召公 法官 理讼  

分 类 号:I207.22[文学—中国文学] K224[历史地理—历史学] D929[历史地理—中国史]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