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

作品数:21被引量:49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法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先秦法理独断中西少数服从多数更多>>
发文领域:政治法律哲学宗教历史地理艺术更多>>
发文期刊:《甘肃政法大学学报》《法制与社会发展》《中外法学》《现代法治研究》更多>>
所获基金: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唐代判书中的审判推“理”模式及其当代启示
《法律史评论》2023年第2期15-42,共28页李平 
传统中国的审判推“理”迥异于现代西方式法律推理,但却与当下中国法官审判思路具有相关性。以唐代判书为例管窥,可析分出推理模式框架为“问(查)明事实—析理—辨理—权理—案验律文—权断—裁判”。推断过程以说“理”为中心,关键在...
关键词:审判推理   判书 司法 
《民法典》中“家庭”的双重意涵及传统文化的启示被引量:4
《云南社会科学》2022年第6期112-123,共12页李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包含了权利义务关系型构的利合之家与伦理原则支撑的义合之家两种家庭,前者徧见于与家庭相关的各个具体法律规范中,代表了现代式法学对家庭及其关系调整机制的认识。而后者集中见于第1043条的原则性规定,常...
关键词:民法典 家庭   司法 
召公理讼与西周法官理想型--《诗经·行露》新释、解读与今鉴
《甘肃政法大学学报》2022年第5期44-54,共11页李平 
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春秋》判例法研究”(2019THZWLJ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旧注以《诗经·行露》为守礼女子控诉非礼男子之辞,皆误.实则此诗为男子基于贵族身份提起特殊审判程序,召公受理诉讼作出的判词.全诗意在驳斥男子合法但不合礼的婚姻主张,以此宣示须以“德”统摄政、法乃至一切社会关系.诗中蕴含礼、法...
关键词:《行露》 召公 法官 理讼  
论作为判例法典的《春秋》--以复仇为例被引量:2
《法律史评论》2021年第1期3-41,共39页李平 
“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文科专项项目”(2019THZWLJ05)的阶段性成果。
《春秋》以编年记事而为万世法、素王法人所共知,然其所蕴含的精巧立法技艺始终未得发覆。通过分析与复仇相关的经文,可管窥孔子“经句单元—法例—判例”的立法模式。每个判例都包含一组“动态规则”,意在为不同情势下的具体行为提供...
关键词:《春秋》 判例法 复仇 亲亲 动态规则 
重估中国法文化中的“讼”——以《周易·讼》卦为中心被引量:4
《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2021年第2期53-65,共13页李平 
《周易》荟萃中国思想文化精要,其中《讼》卦之象与辞为理解传统法文化中的"讼"义提供了最具深度和包容性的平台。由《周易》经传可知,讼的意义非止于审判、诉讼,实为人主动"化性起伪"参与世界,经历"私→欲→争→讼→理讼→无讼",最终...
关键词: 周易   公断 
传统中国法学理论论域的架构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0年第12期114-115,共2页李平 
《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2020年3期,18000字明“法”概括地说,“法”最基本的意象是一切规范、规则、程式、标准。既然说“一切”,意味着不限于人制定的,用于规范人的行为、思想的规则,也包括物的规则。现代观念把这些物的规则统统当...
关键词:苏州大学学报 本质差别 现代观念 中国法学理论 主客对立 客观事实 法学 
传统中国法学理论论域的架构——基于先秦两汉法思想的探索被引量:2
《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2020年第3期59-72,共14页李平 
为实现法学理论中国化,须立足于传统文化的义理与话语,重新梳理本土理论资源。传统中国虽无法理学之名,亦无体系严整的专论专著,然而确有内容含弘博大的一系列法学理论散见于各家论说之中,且主要的理论问题和论域在先秦两汉便已开出。...
关键词:法学理论  道法学 法术论 律令学 
古代中国上访的道理、法理与今鉴被引量:1
《清华法学》2020年第2期187-207,共21页李平 
上访在当今中国法治化进程中不得不面对,极具本土特色,且又难以与现代法治理论适配的现象。欲对之加以反思,可从与之相似的传统上访中获得镜鉴,以深入理解其机理、道理。古代上访表现"法外"和"通天"两大特质,且始终呈现官方一面不断试...
关键词:上访 法外 通天  合理性 
中国历史中的杀人偿命观演绎及其现代启示被引量:1
《法律史评论》2019年第2期3-22,共20页李平 
被"常识"化的杀人偿命观实非中国文化原创,实与佛教强势东来相伴,根自佛理中性罪、业报观念,见诸文字不早于隋代,且经历了僧众杀生偿命说向杀人偿命观的转变。其后元代行"命价",更从反面促成了其为国人固守。佛理东渐之前,尧舜之后官方...
关键词:死刑 杀人偿命 杀人者死 罪刑相称 复仇 
论少数服从多数的合理性基础——中西之别及其成因
《复印报刊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18年第1期20-36,共17页李平 
“少数服从多数”广泛运用于立法、司法以及政治决策和日常生活中,其合理性看似“当然”,实则非也。该机制可溯源至古希腊,脱生于依赖神意的抽签与决斗,至古希腊晚期与人本化相伴生,是为人神之争过程中人之胜出的表征。殆至启蒙一大革...
关键词:少数服从多数 合理性 力能  独断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