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中晚期法道两家对“忠”德的反思——以《慎子》《韩非子》《庄子》为核心  

Reflections on the Virtue of Loyalty by the Legalists and Taoists in the Mid to Late Warring States Period:Take Shenzi,Hanfei and Zhuangzi as Main Subjects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郑博思 Zheng Bosi

机构地区:[1]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

出  处:《中国哲学史》2022年第5期34-40,共7页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摘  要:“忠”是“臣德”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战国中晚期的一段时期内,以《慎子》《韩非子》《庄子》为代表,出现了较为集中的对于“忠”这一德目的反思现象。《慎子》一派从功利主义角度衡量作为“臣德”的“忠”所产生的政治效果,认为“忠”作为臣下的德行,不能必然地造成理想的政治效果,这种理想政治需要借助于某种制度而由君臣共同完成。《韩非子》从君主利益角度出发,在“趋利避害”的人性的基础上,通过“刑”“德”两种手段对臣加以操纵利用,以此根本取代“忠”德的作用。《庄子》对于“忠”德的论述基于个体论的视角,它批判对“忠”德的造作和利用,试图使“忠”德回归为人天然的情感。

关 键 词: 忠臣 臣德 慎到 韩非 庄子 

分 类 号:B226.3[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B226.5[历史地理—历史学] B223.5[历史地理—中国史] K231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