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姜岑 Jiang Cen
机构地区:[1]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史论系
出 处:《上海文化》2022年第10期119-126,共8页Shanghai Culture
摘 要:“何以中国”这个重大命题历来是学界关注的焦点,且有着纷纭的研究理路。众所周知,就目前的考古成果而言,“中国”二字最早出现在西周青铜器“何尊”的铭文内。因而从时间线上看,这个命题自此向后梳理可以得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我国历代文献里“中国”二字含义的延续与变迁镌刻着时代的烙印,见证了中华文明内涵的传承与延展。而国际语境里的“中国”研究则连同国别史、区域史、国际关系等领域构建起了有关“中国”的另一套“想象”话语;这个命题向前追溯,则着重于从小学的角度探究“中国”与三代考古、天文历法、先秦思想及历史传说间的关联,以“小”见“大”,努力还原“中国”的本意,追寻我们文明的根基,其中尤以对“中”字的追问为甚。阿城先生在其著作《昙曜五窟:文明的造型探源》中对“宅兹中国”的释义便属于后一个理路,且同样将切入点放在“中”字上。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3.58.13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