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王咏诗 Wang Yongshi
机构地区:[1]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2]武汉大学德国哲学研究所
出 处:《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2022年第10期69-77,共9页FOREIGN PHILOSOPHY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基于时间问题的康德‘批判的形而上学’研究”(21BZX089);武汉大学自主科研项目(人文社会科学)(413000126)。
摘 要:康德对范畴客观性的先验演绎最终完成于后演绎的“原理分析论”经验类比部分。经验第二类比关于因果性的证成有赖于主观时间秩序与客观时间秩序之间的有效区分。对客观性的传统解读有两种:客观实在性和主体间的普遍有效性。但传统解读没有成功处理“客观性”的二难,以至无法令康德对范畴运用规则及其界限的说明同时抵御认识论和道德哲学中普遍怀疑论的攻击。时间秩序客观性的新解,即以别种表象方式的可能性为前提的跨主体视角下的客观实在性,可以消解传统解读的二难。承认这样一种客观实在并不与康德哲学的批判原则相冲突。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