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张丽华[1] Zhang Lihua
机构地区:[1]北京大学中文系
出 处:《文艺研究》2022年第10期78-91,共14页Literature & Art Studies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类升降与现代小说概念的形成研究(1872—1922)”(批准号:18BZW66)成果。
摘 要:鲁迅小说《高老夫子》塑造了一个在“高干亭”和“高尔础”之间游移而分裂的主人公,它与果戈理和芥川龙之介的同题小说《鼻子》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二重人格》,在情节轮廓上颇有同构之处。将《高老夫子》置于这一世界文学视野中,其形式和主旨可得到全新阐释。在《儒林外史》的讽刺模式之外,《高老夫子》还糅合了一种将自我意识作为塑造主人公主导因素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式诗学,其主干情节的叙事时空体亦呈现出狂欢化的特征。借助中西诗学的交织,《高老夫子》极为艺术地完成了对主人公二重人格的塑造;这一游移而分裂的主人公形象,结合小说所指涉的“今典”,可以读作鲁迅对晚清以降的“新文化”及其未完成性的文学寓言。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8.1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