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杨万江 YANG Wanjiang
机构地区:[1]重庆万州外国语学校教育集团,重庆万州404194
出 处:《管子学刊》2022年第4期65-80,共16页GuanZi Journal
摘 要:荀子的道德理论是建立在“性恶”,但能对善恶作出“善善恶恶之应”这一人性结构基础上的态度论道德学说。人处在事实上“性恶”而在态度上又不愿意“恶”的困境中。当“善善恶恶”的态度加之于自己,一个本性恶而又喜好善、厌恶恶的人,就可能针对自己发动“化性起伪”的学习和修养。当“善善恶恶”的态度加之于他人和事物,就会见善则支持、欢迎、鼓励,遇恶则反对、抵制、惩罚,如此产生人的道德行为。道德是自我要求自己“心之所可中理”“正理平治”而“无强”的自由道德。通过学习修养培养出“为其人以处之”并自我认同的道德人格,并在此道德人格上面对世界“能定(道德立场)能应(道德反应)”,是荀子道德修养的主要目标。最后,在孟子“可欲之谓善”的合目的性及其“达可行于天下而可行之”的合普遍性两层善观念下,若把个体自利视为“私善”,进入社会而与他人之“私善”发生冲突后,须有“心之所可中理”的普遍有效性和“正理平治”之“兼善”的社会性道德观,我们就能整合孟荀道德理论,使其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16.23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