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徐春 Xu Chun
机构地区:[1]汉江师范学院文学院
出 处:《文学研究》2022年第2期168-178,共11页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文学重复原理研究”(20BZW003);湖北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项目“马克思与重复美学的若干问题研究”(21ZD239)阶段性成果。
摘 要:J.希利斯·米勒把文学重复分为“柏拉图式”与“尼采式”两种。前者意指重复以“循环游戏”之外的原型为基础来建立相似性;后者则没有这种根基,相似性由本质的差异性产生。诗学意义上,前者为再现式的,后者为互文式的。但这两种重复形式均不能囊括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里所呈现的反讽式重复。反讽重复不能简单地界定为同质性抑或异质性,其诗学原理在于,重复的过程是从目的向手段的转换过程。而正是这种重复的诗化形式,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形成了逻辑同构。当然,历史总会有曲折回旋,这样就形成了双重反讽的重复逻辑。即手段向目的的转换、手段向手段的转换、目的向目的的转换这三种双重反讽形态。总之,从柏拉图式的再现,到马克思式的反讽,再到尼采式的互文,构成了完整的文学重复形态。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