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陈培浩
机构地区:[1]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 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2年第6期17-24,共8页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基 金: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现代汉诗的整体性研究”(项目编号:20&ZD284)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研究范式几经其变。社会历史语境的变化推动着思想变革,并带来现当代文学研究观念、问题意识和学科方法的推陈出新。宏观上看,现当代文学学科边界焦虑一直挥之不去,从20世纪80年代的“新文学整体观”“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到21世纪的“新国学”“民国机制”等各种崭新的命名乃是对这种学科焦虑的回应。作为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构成,新诗研究领域分享着学科的整体发展焦虑和方法更新。20世纪90年代“现代汉诗”作为诗学概念获得了理论建构,这是对新诗学科从命名到方法论进行整体性重构的探索。进入21世纪以来,以姜涛、张桃洲、段从学等学者为代表,新诗研究进一步呈现出本体话语历史化的倾向。由于对文学进行内/外区分的观念逐渐被质疑,诗歌本体不再被视为一种与历史无关的自律性存在,这种探索无疑跟整个现当代文学学科历史化倾向同构,但新诗研究也提供了自身独特的经验。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