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郗文倩 Xi Wenqian
机构地区:[1]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出 处:《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22年第S01期192-208,共17页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y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秦汉文体史”(项目编号:15BZW089)的阶段性成果;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文艺批评研究院”资助项目。
摘 要:谚语言辞精简,语态活泼,浓缩了前人的经验和智慧,体现出社会群体的共识和认同,遂成为一般知识和公共思想话语资源。谚语源自先秦“语”类文体,周代重视历史经验,“古语有之”是确认意义的一种标志和依据,借此言事说理能迅速言明主旨,也有不容置疑的言说力度。同时,引“谚”引“语”是借重他人说理,“辞达”但表意委婉,符合周代知识阶层对言语修辞的审美需求,因此,谚语在先秦时期即发展成熟,成为“雅”言的重要特征,其内容也多关乎治国理政和道德修养。战国以后文化下移,更多民间谚语得以记载并流传,所反映的思想文化领域也在扩大,民间性大大增强,谚语遂被认为是“俗之善语”“俗所传言”流传至今。引“谚”引“语”,代表了一种“古典”式的言说方式。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2.15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