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樊小玲[1,2]
机构地区:[1]华东师范大学国家话语生态研究中心 [2]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
出 处:《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年第8期20-27,39,共9页Modern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汉语教科书中国形象传播的话语路径与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6BXW062)的研究成果。
摘 要:国际汉语教科书是不同文明间互动的文化再生产场域,基于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对其对话意识进行剖析,发现国际汉语教科书在中国形象生产中存在“缺乏明晰的言说对象意识与外位性意识”“独白式的单声语篇与自我沉浸式话语模式”“缺乏在听者统觉背景上建立自我表述的意识”等问题。只有将汉语教科书放置在说者与听者的文化脉络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语境中,在主体间性中明确“中国形象”的叙事对象;摒弃独白主义,在充分考量文本各种微观变量的基础上调整教科书的叙事模式;同时深入分析听者统觉背景的各因素,重构汉语教科书“中国形象”的叙事内容,才能真正地在对话关系中实现复调的文化再生产,推动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促进文明间的良性互动。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