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孔定芳[1] Kong Dingfang
出 处:《清史论丛》2022年第1期72-89,共18页
摘 要:在清代前期的历史语境下,有关明清易代人物的评价无疑是一个政治敏感话题,一度成为政治禁忌,士子文人不可轻易触碰,而清廷则掌控着最终裁量权。明清易代,汉族士群出现忠臣与贰臣的两极分化。以乾隆朝为分野,清廷对出处异趣的两大汉族士群之价值评判发生深刻变迁。此前,清廷基于本朝立场,以政治之“顺逆”为人物评价标准,明之忠臣则为清之“逆民”,清廷对之软硬兼施,或羁縻笼络,或防范镇压,无所不用其极;而明之贰臣则为清之“顺民”,必百般引诱、驱使利用,极尽恩宠。此后则超越狭隘的本朝立场而以儒家伦理普遍准则之“忠佞”为价值取向,贰臣乃“大节有亏”“不足齿于人类”,而忠臣则为“疾风劲草”“力矢孤忠”。清廷人物臧否价值取向之嬗变,在四库馆臣有关忠臣与贰臣的评骘上得到了具象化的呈现,折射出清廷统治思想和思想统治的历史性变迁。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