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李辉[1] Li Hui
机构地区:[1]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出 处:《音乐研究》2022年第5期9-21,共13页Music Research
基 金: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诗经》歌唱研究”(项目编号:16CZW015)的阶段性成果;2022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专项项目“中华文明与早期书写研究”(项目编号:2022JDZD025)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根据“上取”“下就”的体例来重构天子“乐节”的研究,有本末倒置之弊,不符合《诗经》作为王朝礼乐的整体属性,也与周王朝在礼乐上的典范地位相违背。所谓“礼乐自天子出”,应是天子的“乐节”及所用歌诗,下移为诸侯大夫所“通用”。天子“乐节”当形成于穆王至宣王之间,其形成与燕饮歌唱的繁荣和审美需求有莫大关系:“笙入”“间歌”诸诗与燕饮主题直接相关;《四牡》《皇皇者华》也在燕礼“劳燕”的主题下,与《鹿鸣》一同被纳入“升歌”;《关雎》《鹊巢》等六诗也是在燕饮歌唱的审美需求下被纳入“合乐”;所谓“房中乐”“乡乐”只是《二南》作为“燕乐”推广和下移后的乐用形态。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