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史建成 Shi Jiancheng
机构地区:[1]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
出 处:《世界哲学》2022年第6期102-110,共9页World Philosophy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论争研究”(项目编号:20CZX065);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北美环境美学基本问题研究”(项目编号:SZ2020C004)的阶段性成果,为深圳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成果。
摘 要:“审美相关性”作为卡尔松环境鉴赏理论的根本规则和规范性方法长期被学术界忽视。在20世纪美国,此概念经由艾肯、佩珀、斯托尔尼茨、伊顿等美学家的阐发逐渐形成特定观念史,其目的在于从感性直观经验向外寻求语境知识介入审美的可能性。其建构方式在传统美学中有两种类别:第一种将直观内容与语境知识作经验结构的静态切割,并在“相关性”意义上再将两者结合,其代表人物为艾肯、伊顿;第二种直接从经验整体出发探讨“相关性”的判定标准,未作内核、外延的对举,其代表人物是佩珀、斯托尔尼茨。卡尔松延续了斯托尔尼茨的讨论方式并批判了保守路径、分析美学路径、后现代路径,创立了“对象聚焦路径”,而此路径正是其环境鉴赏理论客观性审美的具体规范方式。与传统“审美相关性”将经验的开放性与丰富性视为基石与归宿不同,卡尔松钟情于对象给予的“那一个”审美。这种“审美必然性”的单一化、符合论倾向源于其“本质主义”的对象观,并由此引发了关于其“相关性”知识能否导向“必然性”的驳难。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