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吴梦雅 WU Mengya
机构地区:[1]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
出 处:《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22年第4期96-109,共14页Journal of The Central Conservatory of Music
基 金:中国“乐说”研究,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项目批准号:19VJX004。
摘 要:元代周德清撰写《中原音韵》,定“入派三声”,为后世音韵学争论埋下了伏笔。结合戏曲音乐与音韵学来看,“入派三声”是作曲与行腔手段的体现,入声字由于其收促性,不同程度地破坏了气息的连续性与口腔共鸣腔的稳定性,难以搭配润腔旋律。“入派三声”就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产生的,它的实际操作方法,可以从活态音乐中获取。昆曲在“入派三声”的同时,使用“逢入必断”;粤剧音乐也用类似的手段为-k韵尾入声字配润腔。“入派三声”是戏曲行腔手段,它不能直接说明语音的原貌,但它极有可能是当时北方语音发展的反映。这也说明《中原音韵》是根据关汉卿等杂剧作家的作曲实践得来的,它不是发明之作,而是发现、总结之作。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33.1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