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吴多键 WU Duojian
机构地区:[1]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
出 处:《当代儒学》2022年第2期209-269,共61页
摘 要:孔子的正名思想向来被视为开启了先秦名学的讨论,并且赋予名以伦理政治的内涵,这一思想在先秦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传统对于孔子正名思想的解释多是一种经验性理解,如正名分、正名位、正人伦、正书字,这些解释无法具体说明孔子关于正名的一整套推演关系,并且也缺乏一种研究孔子正名思想的、具有哲学深度的视域。而在当代哲学的存在论与符号学的视域下,我们则能够对孔子正名思想做一个更本源的理解。海德格尔与德里达,可以说是分别在存在论与符号学的问题上思考得最为深刻的哲学家,但他们的思想中依然存在不彻底性。海德格尔虽然提出了存在论区分,但是却仍在存在问题上保留了大量形而上学观念;而德里达虽然对形而上学进行了彻底的解构,却又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存在之思。基于对他们的批判,我们则要提出一种彻底的存在论,这是一种儒家式的基于仁爱情感的存在论,以此来解释一切存在者何以可能。先秦哲学中的“名实”关系其实可以对应于符号学中的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名”是关于符号的问题。孔子把正名视为为政之先,其实是在“有名”的符号最初呈现的基础上,建构制度进而改造整个意义世界。这是一种儒家式的符号学,其中包含了儒家特有的符号生成论——“约定—俗成”,这里的俗在最本源的意义上就是指的万物一体之仁的存在状态,而在经验世界中又显现为习俗这样一种对象性把握,这是一切符号的渊源所在。不同于传统的名分说和名位说,孔子提正名直接是针对语言符号的问题,也即“言顺”,这是正名的直接原因,是要确保主体间理解和交流的可能,这是孔子“名—言”关系涉及的问题;而“言—行”关系则是关于“信”的问题,这种“信”在孔子看来应当是出于仁爱的。这两个问题又是任何制度建构所必�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