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孟庆楠[1] MENG Qing-nan
机构地区:[1]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
出 处:《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155-162,共8页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魏晋玄学中的自然与治道研究”(22BZX045)。
摘 要:在道家政治哲学中,对“有为”之治的反省构成了理解“无为”政治的重要参照。《老子》文本在“无为”与“有为”的对举中给定了理解政治秩序的基本架构,并且描述了由多种为政方式构成的逐渐衰坏的阶次。王弼在继承这种思想的同时,对原本语焉不详的各种为政方式做出了具体描摹。王弼解释了各种“有为”之治的施政手段及其治下的状态,进而将“有为”的弊端提炼为“物不具存”与“物失其真”。在“有为”之治下,“伪”与“失真”是普遍存在的,而伪善的产生在根本上源自君主“有为”的偏私以及由此造成的“物不具存”。王弼将“物不具存”“物失其真”的问题,与为政方式的退变阶次结合起来考察,完整地勾勒出政治运作及其退变的内在机制。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