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分生理病理,脏腑相关;暑分阴暑阳暑,汗出可散  被引量:2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赵进喜[1] 贾海忠 张保春[3] 刘宁[4] 张玉平 冯淬灵[6] 张立山[7] 王玉光[8] 郭丽娅[8] 卢幼然 张楷童 

机构地区:[1]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教研室,100700 [2]慈方中医馆 [3]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中心 [4]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100700 [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眼科 [6]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医科 [7]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呼吸科,100700 [8]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 [9]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100700

出  处:《环球中医药》2022年第11期2104-2107,共4页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摘  要:汗的生理病理与多个脏腑功能密切相关。生汗之脏为脾胃,司汗之脏为肺肾,调汗之脏为心肝。许多疾病还可表现为汗出异常,汗出异常是病症表现,也可以是病因。汗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表气不固,二是热蒸汗出,三是营卫不和,阴阳失调。汗证既可以作为独立的病,也常出现在其他疾病,如糖尿病继发的汗证,年轻患者精神紧张出现的汗证等。临床上可通过观察汗量、汗色等进行诊断与辨证,通过调整营卫、阴阳、心肺等脏腑功能以治疗汗证。阳气虚不能固表用玉屏风散;阴虚内热,虚热蒸津外泄,用当归六黄汤;邪热郁于内,或阴虚阳亢应从心论治;湿热上蒸,用三仁汤、温胆汤等治疗;也可以通过针灸、熏蒸等方法调治汗窍来调整脏腑功能。汗法为中医八法之一,有峻汗与温和发汗之分。汗法可以宣肺解表、利水消肿、解毒消疮、透达表里,具有多方面的功用。暑邪分为阴暑和阳暑,治疗暑湿为病,除需要重视理脾化湿外,还应重视通过汗窍宣透外邪,保持汗出对暑病退热的重要意义。

关 键 词:汗窍 汗证 汗法 暑邪 阴暑 阳暑 

分 类 号:R249[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