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了哲学的人工智能是否可能?——从人工智能的结构和建构过程看哲学在其中的作用  被引量:3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余丽萍[1] 高新民[2] 

机构地区:[1]华中师范大学哲学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9 [2]华中师范大学哲学系,湖北武汉430079

出  处:《贵州社会科学》2022年第12期27-37,共11页Guizhou Social Sciences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意向性与人工智能建模基础问题研究”(20YJA720003)。

摘  要:重新探讨哲学对AI的作用既是回应哲学对AI“无用论”和“接管论”挑战的需要,也具有进一步认识AI的学科性质和发展前景的学理意义。AI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的任务是建模智能,不管是人类表现出的智能,还是“蚁群行为”等自然现象表现出的智能,因此“智能”这一过去只有哲学和心理学才会问津的课题,现在反而成了AI这一纯科学和纯技术学的话题。由此所决定,AI无论哪个层次和角度的对智能的解剖、建模和实现,都没法摆脱哲学的介入,没法不利用哲学的智能、思维方式和相关成果。当然,这样的利用既可能表现为对哲学成果的自觉的借鉴,也可能表现为对要模拟的智能样式的自发的思考。哲学对AI既不是无关和无用的,也不仅仅表现为抽象的范导和泛泛的方法论上的指导作用,而是同时作为理论基础的一个搭建者、夯实者(当然不是唯一的)发挥作用,作为AI具体建模任务的一个资源发挥作用。

关 键 词:智能 人工智能 哲学 建模 原型实例 

分 类 号:B82-057[哲学宗教—伦理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