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庞惠丹
机构地区:[1]广西大学,广西南宁530001
出 处:《今古文创》2023年第7期59-61,66,共4页
摘 要:弗洛伊德认为潜藏在本我层面中的力比多是人类活动最原始的内驱动力,奉行快乐原则,因此为了不致人毁灭,力比多常常被超我有意识地调节和抑制,只能在无意识、梦境和艺术创作中得以宣泄。艺术创作是一种人类文明可以接受的文化现象,因此力比多得以合理宣泄,而艺术的本质就是力比多的升华。而马尔库塞认为,“艺术的异在性即升华。它创造出与现存现实原则不和解的条件的意向。”[1]因为异在性,艺术本身就包含着可以对现实世界进行否定和批判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可以使个体被压抑的感性得以恢复,摆脱技术理性控制的“单向度”社会的异化。而真正实现人的解放,需要艺术以审美形式的自律和异在性存在方式,重塑人们的“新感性”,最终实现真正的社会变革。本文将分别讨论弗洛伊德与马尔库塞的“艺术升华论”,理清二者之间的逻辑关联和继承性,更好理解马尔库塞后期转向艺术革命的渊源。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3.59.198.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