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邵荃麟创作论转变和“中间人物论”的另一种解释  

An Alternative Interpretation of Shao Quanlin’s Transformation of Creative Theory and the “Middle Character Theory”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李慧 Li Hui

机构地区:[1]上海大学文学院

出  处:《文艺理论与批评》2023年第1期43-53,共11页Theory and Criticism of Literature and Art

摘  要:20世纪40年代,邵荃麟作为革命现实主义文艺家,其创作论的转变是和立足于国统区还是立足于根据地、解放区密切相关的。40年代早期,邵荃麟是在作家创作与人民生活的二元结构里讨论革命现实主义文艺创作,并把创作的根本问题归结为“作家的生活与思想”。这种创作论坚持启蒙主义立场,以作家为中心,因无产阶级政党尚不能组织和领导国统区普通群众,所以党的领导在这种创作论中是缺位的。在接受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邵荃麟的创作论变为三元结构,即党的领导、作家创作、人民生活三者和谐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社会主义建设存在难题,党的政策与人民群众生活之间出现矛盾,出于对这种情况的回应,邵荃麟提出“中间人物论”。

关 键 词:邵荃麟 文艺创作论 “中间人物论” 

分 类 号:J04[艺术—艺术理论] I206.6[文学—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