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王天保[1]
机构地区:[1]郑州大学文学院
出 处:《美与时代(美学)(下)》2023年第1期18-25,共8页Aesthetics
基 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的三种形态研究”(2019BWX025)研究成果。
摘 要:20世纪40年代初,“人民性”概念被引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之中。随着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及其与苏联文论的对话,“人民性”逐渐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关键词。新时期以前,“人民性”概念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补救“阶级性”概念在阐释文学经典时的片面性,因此,这一概念在20世纪50-60年代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新时期以后,“阶级性”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不再具有以前的强势地位,“人民性”概念的补救功能随即消失,而政治功能日益凸显。但是,由于“人民性”是一个宏观的、原则性概念,它在文学批评实践中的阐释效力不断下降。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人民立场,以文学批评的具体概念取代抽象概念,探寻“人民性”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之间新的关联方式,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发展的一种选择。
关 键 词:人民性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新变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