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性”概念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批评中的引入与新变  被引量:1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王天保[1] 

机构地区:[1]郑州大学文学院

出  处:《美与时代(美学)(下)》2023年第1期18-25,共8页Aesthetics

基  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的三种形态研究”(2019BWX025)研究成果。

摘  要:20世纪40年代初,“人民性”概念被引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之中。随着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及其与苏联文论的对话,“人民性”逐渐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关键词。新时期以前,“人民性”概念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补救“阶级性”概念在阐释文学经典时的片面性,因此,这一概念在20世纪50-60年代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新时期以后,“阶级性”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不再具有以前的强势地位,“人民性”概念的补救功能随即消失,而政治功能日益凸显。但是,由于“人民性”是一个宏观的、原则性概念,它在文学批评实践中的阐释效力不断下降。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人民立场,以文学批评的具体概念取代抽象概念,探寻“人民性”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之间新的关联方式,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发展的一种选择。

关 键 词:人民性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新变 

分 类 号:I0-02[文学—文学理论]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