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许永宁 粟芳 Xu Yongning;Su Fang
机构地区:[1]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 处:《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22年第4期96-102,共7页Forum for Chinese Literature of the World
基 金:湖南省教育厅高校创新平台开放基金项目“‘朦胧诗’:从争论到经典”(项目号:18K024)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顾城是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被人们视为中国新诗史上唯一一位“童话诗人”,而实际上这一形象是文学史在认同、筛选和评价中有意建构出来的。在“重写文学史”思潮的影响下,文学史家为了呈现自我历史观念而主动认同了舒婷提出的“童话诗人”这一说法,并把它当成顾城区别于其他朦胧诗人的独特标识。进而,文学史在“筛选”顾城的相关史料和作品时,以“选录”的方式强化了顾城作为“童话诗人”的一面,而用“忽略”或“否定”的方式弱化顾城的其他方面,这体现出文学史对童话诗人形象的有意识塑造。其后,文学史通过评价的文学性倾向强化了诗人层面的顾城,弱化了道德层面的顾城,使得童话诗人形象合理化而被成功建构。而事实上,“童话诗人”的形象建构过程也是对多元立体的顾城遮蔽的过程,这一形象对顾城的真实性格和诗歌全貌都产生了一定的遮蔽。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188.73.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