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马健 Ma Jian
机构地区:[1]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出 处:《哲学动态》2023年第2期107-117,共11页Philosophical Trends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人类道德行为的进化与社会文化心理机制研究”(编号20&ZD03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当代社会本体论问题研究”(编号20AZX00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优秀博士论文出版项目“从逻辑论证到语境分析:语境论视域下的历史解释研究”;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基于认知转向的历史解释及其规范性问题研究”(编号2022YJ017)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社会历史现象具有明显的层级和复杂的关系,社会结构与人类能动性之间的互动限定了我们对于社会历史事件所能采取的解释路径。以李丹为代表的因果实在论者将社会世界的因果关系与自然界的因果关系进行类比,在拒斥休谟主义“将因果关系理解为规律性”的传统观念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当代社会科学理论化所取得的相应成果,提出以因果机制的分析来重塑社会历史解释的理论形态,为历史解释研究超越覆盖律模型提供了一种较为新颖的替代路径。同时,他们以微观基础理论和以行为者为中心的本体论预设来保证机制解释能够在社会世界中获得基质或载体。尽管因果实在论者构筑了因果机制应用于历史解释的理论基底和本体论原则,但历史机制解释仍面临诸多难以解决的理论困境。究其根源,机制解释隐含的因果决定论和机械论教条导致了该模型对于历史解释实践中的语境复杂性缺乏认知。围绕历史解释中语境因素的复杂性和认知语境的结构性特质展开分析,历史机制解释可以从当代话语语用学的语境理论和语境论科学史实践的双重视角加以完善。
分 类 号:N02[自然科学总论—科学技术哲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