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表征·主体趋向·接受美学:21世纪中国电影评论的三种范式  

Symbolic Representation,Subjective Tendency and Reception Aesthetics:Three Paradigms of Chinese Movies in the 21st Century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李鹏飞 Li Pengfei

机构地区:[1]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公共艺术学院

出  处:《电影评介》2022年第19期35-38,共4页Movie Review

摘  要:在20世纪的数轮思想解放与理论革新趋势后,许多富有价值的思想已经在实践中充分与中国现实相融合,成为学术研究中流行的理念;也有的作为前沿思潮引入的西方理论被高度符号化和口号化,却没有被完全理解和消化。[1]21世纪,人们得以在新起点上重新审视中国知识界对各种批评的运用。在各种新电影、新理论与新文化的夹击与争论中,基于对各种理论主张的了解,以及这些理论与中国语境的结合,中国电影批评与表征的意义自然而然地凸显出来,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关 键 词:电影评论 中国知识界 符号表征 思想解放 口号化 中国语境 学术研究 接受美学 

分 类 号:J905[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