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杨国荣 Yang Guorong
机构地区:[1]西北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2]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学系,上海200062
出 处:《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22年第5期86-93,共8页CHINESE PHILOSOPHY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伦理学知识体系的当代中国重建”(19ZDA033);山东“曾子研究院”和江苏省“公民道德与社会风尚协同创新中心”研究项目。
摘 要:以“得君行道”和“觉民行道”来划分理学的两种形态,并将王学以及作为王门后学的泰州学派作为“觉民行道”的主要范例,构成了余英时考察宋明理学的重要之点。然而,这一看法并不合乎思想的实际演化过程。以泰州学派而言,其重要特点首先体现于把“事”和“道”联系在一起。历史地看,正是“日用即道”,而非“得君行道”或“觉民行道”,构成了儒家的重要传统,明代王学包括泰州心学的重要特点,在于上承和突出了这一传统,并由此进而提出“以事行道”。在泰州学派那里,“以事行道”不仅涉及日用常行,而且关乎广义的经世活动,后者既包括人和对象的相互作用,也指向社会治理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以事行道”以人为行事主体,肯定“以事行道”,在逻辑上也包含着对人的作用的关注,后者体现于泰州学派所提出的“造命由我”观念。对主体力量的注重,逻辑地导向对自我的理解和定位。在“准南格物说”“明哲保身论”之中,泰州学派这方面的思想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后者可以视为“以事行道”的观念在社会领域中的进一步展开。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