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南志刚[1] Nan Zhigang
机构地区:[1]宁波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出 处:《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22年第2期47-55,共9页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基 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化及其主要路径与方法研究”(15AZW009)。
摘 要: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朦胧诗论争,从一开始就受到"思想解放运动"和"新启蒙运动"的深刻影响,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朦胧诗论争的焦点是当代诗歌话语权争夺,双方依据不同的诗学传统评价朦胧诗:一种为左翼文学、延安文学、十七年文学所建构的人民的、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诗学传统;一种是"五四"开拓的现代主义、个人主义、世界性的文学传统。论争出现新诗两种方向的较量:一种是大众化、民族化的诗学方向;一种是现代性、世界性的诗学方向。关于朦胧诗的论争远远超出朦胧诗本身,进入到中国现代诗歌传统和未来方向的讨论。从朦胧诗论争与20世纪80年代思想解放运动、新启蒙运动的关系中考察,激辩仍然围绕着改革开放、思想解放、走向世界的时代大潮展开。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既构成第三代诗人群体"反叛"朦胧诗的根由,也构成90年代以后,谢冕、孙绍振等"崛起派"代表人物反思"新诗潮"的内在动因。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39.23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