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李竞艳[1]
出 处:《史学月刊》2023年第3期133-136,共4页Journal of Historical Science
摘 要:李贽提出“道不虚谈,学务实效”(张建业、张岱注:《焚书注》卷三《定林庵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292页)以及“学道贵虚、任道贵实”(《焚书注》卷三《虚实说》,第287页)。虚实之辨作为李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在其求道之态度,在其学术思考、政治理念、日常生活等方面也皆有涉及。正如陈宝良所言:“虚实之辨,李贽论之最详。”(陈宝良:《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26页)从表面看来,李贽在虚实之辨中似乎将“虚”和“实”分别对待。许苏民在谈到李贽的虚实关系时,更关注二者对立的一面,强调李贽对“实”的主张,而忽略了其对“真虚”的坚守(许苏民:《李贽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65页)。陈宝良在肯定李贽虚实之辨重要性的同时指出:“在虚实之辨上,李贽主张不可固执一端,而是应作一个出入虚实之间的‘真人’。”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