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牛彤童 Niu Tongtong
机构地区:[1]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29
出 处:《艺术科技》2023年第8期69-71,共3页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摘 要:亚文化又可称为“非主流文化”或“次文化”,其相对于某类大众文化抑或主流文化而存在,是人类社会文化的一部分。青年亚文化是相较于成年人建立并遵守的社会秩序而言,以青少年时期这一年龄阶段作为研究范围的亚文化,它传递着作为人类社会中被引导角色、处于较边缘地位的青少年群体的利益诉求。这一亚文化分支在面对相应的主流文化时,常表达出颠覆的态度。1947年美国社会学家米尔顿·M.戈登首次提出“亚文化”的概念,随后芝加哥学派、伯明翰学派的学者对这一概念进行深入研究;“亚文化”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的传播则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40多年间亚文化结合中国内陆地区音乐文化不断发展,在保留其精神内核的基础上越来越本土化。文章引用英国伯明翰学派提出的亚文化相关理论,旨在说明40多年来青年亚文化在中国内陆地区嬗变过程中产生的音乐现象,从20世纪80年代到2000年、2000年至今这两大发展区间入手,厘清中国内陆地区(以下简称“中国内地”)青年亚文化音乐的发展历程,关注青年亚文化音乐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依托的摇滚乐、网络歌曲及蒸汽波音乐等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类型,思考并展望未来青年亚文化在中国内陆地区的发展方向。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24.2.133